2013年8月1日至3日,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寻梦中国”团队西部小分队3名队员来到了位于西部地区重点老工业基地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了以“调研三线建设城市发展历程,探访西部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从感悟“三线精神”开始
8月1日上午9点,小分队前往位于六盘水市内的中国第一个三线建设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开展参观采访活动。
博物馆王馆长向同学们介绍,“贵州省六盘水人常常感叹道: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火车,没有火车就没有六盘水。”据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把六盘水列为“三线建设”中心地域,从全国各地调集10万大军到六盘水开发建设,建成了以首钢(水城)钢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使六盘水成为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工业新城,不仅孕育了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团结协作、爱国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也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三线文化遗产。
深入到博物馆的“三线遗址”展厅时,队员们便被几张黑白大幅写实图片吸引,解说告诉我们,馆舍曾为“三线建设”指挥部,1966年彭德怀曾在次处理公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队员们在解说的陪同下还参观了文物展示区,工业遗产园展示区,三线文化体验区等馆区。
临别时王馆长将一本图文集书册《三线风云》赠送给同学们,亲切地拍着队员的肩膀说,“大学生就应该多走多了解国家各地的发展情况,这是你们的责任啊!”
启程之旅,从感悟开始;队员们对于家乡的发展变化有深深的欣慰,感动于对参与家乡三十年建设的工农群众的辛勤努力,深刻体会到身上肩负的重任。
问卷调研从百姓入手
队员们采取了参观、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次日中午,小分队的迹来到了六盘水市三线文化纪念广场,开展了街头问卷调研活动。
为了传承城市发展历程,弘扬三线精神,六盘水特别在博物馆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三线文化广场,以实物展出、遗址复原的形式将三线文化推向广大市民,在老百姓中引起共鸣,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年了解祖国发展、西部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走到广场中央,队员们注意到,在广场中央陈列的三线时期开进贵州的第一列烧煤的火车周围聚集了许多人,队员迅速走向前去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大家都欣然答应了,队员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将专门设计的新老城区居民、工人、农民各二十分问卷分发给大家填写。广场一旁值班的保安看到大家都在填写问卷,主动向队员要问卷,“给我一份,我刚进城务工,我也填个!”一名队员激动得快掉眼泪了。
收回这批问卷后队员们走进广场管理办公室,邀请到了广场项目的管理人员王女士做典型式问卷的调研。
本次发放问卷共计41份,收回有效问卷37份,超过发放问卷总数的90%,符合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
调研后分享感受交流经验
8月3日晚,在一名队员的家中,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把这几天的感想和感悟一一分享。
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对“大三线”历史概况有了一定了解,虽然通过短短几天不可能详知尽懂,但大家都表示:从初次了解到拥有自己的感悟,这小小的成就便是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
作为贵州西部重点建设城市六盘水出来的大学生,队员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很重、这次实践很重要,都特别用心,一起走访、调研、纪实,认认真真完成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到收获颇多。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关心自己各方面的发展,还要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只有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把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相联系,把青春热血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手机浏览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