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7日,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苏运文化· 心语心愿”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暑期实践调研—宿迁与淮安调研小组来到宿迁乾隆行宫调研点,目的是参观乾隆行宫以及了解乾隆行宫一段大运河的历史和发展。
大运河在宿迁境内自南向北迁,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演变,其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水利设施、风物传说与革命斗争故事。此外,京杭大运河不仅带来了南北水路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宿迁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宿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乾隆行宫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
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隆行宫是京杭大运河全线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皇家宫殿,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文化价值。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乾隆行宫作为中国申遗的京杭大运河中的一处重要遗址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大运河文化申遗的重要代表。
行宫内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从正门进去就是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图,我们可以看见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展示了运河的源远流长。行宫最南端为古戏楼,该戏楼为清帝驾临时看戏之用。古戏楼向北,是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而广场北侧则是山门,也称禅殿,过禅门就进入到了进入第一进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御碑上刻满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和诗文,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中心院落。“龙王殿”,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这里就是其办公----朝政议事和敬神祭祖的地方。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的最后一进院落,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寝宫。整个行宫布局大气而严整,行宫内还保存着许多的优秀文化遗产,让我们见识到大运河文化的精彩瑰丽与源远流长。
在参观过程中,小组成员还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调查,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老人,问了他们一些关于大运河的问题,包括当地政府对大运河的开发和保护、大运河对当地居民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他们关于保护大运河的想法和意见。从采访以及填写的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居民对于大运河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们也了解到了更多乾隆行宫与大运河的历史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当地政府为大运河的开发与保护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当地人民也意识到了大运河传承的重要性。总的来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大运河的文化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已经被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了。
这次乾隆行宫的寻访对我们来说是意义深刻的,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行宫内优美的景色、壮丽的建筑和大运河的流动性,还明白了大运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它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性,对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努力挖掘中国大运河流变的历史文脉,理解中国文化源流的底蕴;通过阐释中国大运河担当的历史重任,领悟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通过揭示中国大运河作为人类遗产的价值,使人们能以更坚定的信念、坚实的步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手机浏览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