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探寻贫困县的文化艺术之美”暑期社会实践第八期
添加时间:2017-09-03 文章来源:青年在线

柘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柘荣布袋戏近年来渐行渐远,为探究柘荣布袋戏远离人民民俗生活的原因,2017830日,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探寻贫困县的文化艺术之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柘荣布袋戏的代表性传承人郑运德老师家中。

柘荣布袋戏亦称为大拇指戏,是民间戏曲表演之一,历史悠久。柘荣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只是到了唐代才叫做“布袋戏”,发展于后唐,在明朝达到巅峰,之后一直传承至今。

我们到达郑德运老师家中之后,老师随即就为我们表演了布袋戏。老师在演出的过程中,一人躲在戏台帷幕之后,手、脚、口、身并用,脚踩五六种乐器,手演两三个玩偶,口中用当地方言唱着词。

表演刚开始,在原本只有我们在旁观看的场地上,锣鼓喧天的声音立马就吸引来了附近的居民,一场“武松打虎”表演得惟妙惟肖、热闹非凡。

随后,我们请郑运德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布袋戏制作的过程。布袋戏的玩偶全部都是由郑运德老师自己动手完成的,头部是由木头雕刻而成的,脸部妆容由老师绘制,衣服准备材料自己缝制,就连玩偶头饰也用模型制作,每一个玩偶都是郑运德老师用心制作的。

我们还邀请郑运德老师教我们如何操作布袋玩偶,玩偶的动作主要依靠四指和大拇指来控制,对手指的灵活度有很高的要求。

最后,针对布袋戏的现状展开了一次交流。郑运德老师从十七岁开始学习布袋戏表演,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岁月。老师指出:布袋戏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后续传承人,因为学习难度大、时间久、演出费用较低等原因,已经没有人愿意学习布袋戏表演了。布袋戏也正在现代网络科技的强烈冲击下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说到这些,郑老师只剩下对布袋戏的惋惜和无奈。

今天的社会实践看到了布袋戏玩偶演绎的精彩故事,但是,也感受到了布袋戏背后的辛酸。采取措施和建议,对布袋戏文化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是刻不容缓的。

手机浏览

414

共青团南京邮电大学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9号

邮编:210023

邮件:tuanwei@njupt.edu.cn

Copyright © 共青团南京邮电大学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Qingyou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