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广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广西,从战国以来号称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着以壮族为主的12个世居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这里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民风淳朴,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2018年7月12日,队员们来到了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这里是侗族的聚居地。整个县城环境优美,是个迷人的地方。
第一站:上午8点,队员们在三江多耶广场的正门集合,清点人数,正式开始了队员们的调查。多耶广场分为三阶,分别代表天、地和人。队员们来到位于广场最上层的被誉为“侗乡第一楼”的三江鼓楼。
这是大侗寨标志性建筑,占地600平方米,高42.6米,27层瓦檐。此楼在设计上取众楼之长,有4层观礼台。耦座石刻有反映侗族日常生活场景的浮雕,画面栩栩如生,乡土气息浓郁。楼前的传统鼓楼坪,是侗乡群众聚会、待客、多耶、踩堂的重要场所。
怀着惊叹的心情,队员们迈过了一道高门槛,进入了鼓楼里。里面非常宽敞,四根主要的柱子两个人都抱不住!
这座鼓楼全木,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巨大的木梁密集而规律的在队员们头顶交织,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顺着楼内的图片解释,队员们更清楚地了解了鼓楼建造的过程。更有趣的是它的建造技术。一根木头,经过木匠的刨、锯、凿、墨在身上有了数个槽、孔、榫恰好与其他的梁和柱的槽、孔、榫相合。不得不佩服队员们侗家人的非凡智慧。顺着木梯爬上二楼,视野变得开阔。楼上依然宽敞。瓦是传统的瓦,檐上有龙、鸟。栏杆上雕有蝙蝠。每段栏杆尾巴上都雕有精美的葫芦。继续往上登,队员们登到了鼓楼第二层,整个广场慢慢浮现在眼前。队员们几个好奇的转了好几圈,饥渴的眺望鼓楼的四周。楼梯非常陡,虽然有栏杆,队员们还是小心翼翼。到了第四层,往下望去,队员们已经不敢往上了。
第二站:之后队员们来到鼓楼对面的鸟巢。
顾名思义,鸟巢是由木头修建所围绕筑成的类似鸟巢的建筑,规模不是一般的宏大,里面有上百个房间以及一个超大的圆形舞台,而鸟巢里招待旅客的三江人民也都是民族服饰装裹,对待每一位旅客热情且善良,大厅里展示着侗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服装的头饰,让人惊讶不已,文化氛围浓厚,深陷其中。
第三站:告别了鸟巢,队员们前往县城另一头的世界第一风雨桥——三江风雨桥。这座桥横跨浔江,全桥长398米,宽18米。队员们想要数一数有多少根柱子,可是因为数量太多,数着数着数乱了。只数了一排已经有300多根。队员们在风雨桥上散步,桥上还有很多老人和小孩,风雨桥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桥上仔细观察,木头的黑色是厚重的历史的颜色。
第四站:然后,队员们拜访了侗族刺绣传承人——韦青花。她的“清花绣坊”就在三江风雨桥不远处。队员们步行几分钟后到达。
队员们出发之前已经跟韦青花老师打过招呼了。队员们到达的时候韦老师热情的接待队员们。队员们在她的带领下参观了她的店。店虽小,但里面装的都是精品!
这些作品中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比如说上面这套首饰,就是创新的作品。本来侗家首饰都是银打造的,现在在银里嵌上了韦老师绣的修片,整副首饰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韦老师还经常参加比赛,获奖无数。
参观之后,老师叫队员们刺绣。大家都在认真的学刺绣。在学刺绣的过程中,老师逐一的给队员们讲解了详细的步骤,在无数次刺到手以及挑破底布之后,深感刺绣的真正复杂和难度,只可惜现如今的手工刺绣越来越少,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如果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生存,注定会泯灭,实践的目的莫不过于此,体验文化,传承文化以及先代的技术,是队员们不可脱卸的责任。
在这一次调研中,我发现侗族服饰一直保存着自己的特色。并且经过调研发现,侗族服饰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男女有着区别。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队员们这次调查的是南部。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这一次队员们调研的三江地区的就是宽松型。 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并且队员们看到,在寨子里很多侗族村民的衣食住行都能自给自足。队员们观察了解了棉花布料的制成方式。很多当地人穿着的侗族衣服大多为深蓝色宽松衣裤,而到了百家宴时间,当地妇女会穿着蓝色服饰,头戴银饰。非常精美。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总的来说,侗族服饰大多都是自己做的,非常朴实,美丽。
12点半,队员们告别了老师。
第五站:下午3点,队员们出发前往程阳八寨中的平岩村。那里保存着浓厚的乡土民风。人们住的大多是传统的吊脚楼。进到寨子里,第一感觉就是小巷四通八达。
进寨的第一个站点是中心的鼓楼,寨中的鼓楼里并不像那些所谓的旅游参观点一样被保护起来,里面有老奶奶聚在一起看着电视上播放的频道,老爷爷们则聚在一起下这象棋以及……嗯我并不认得的石头棋?旁边更有兴趣者在敲打着寨中的鼓,顶上的风扇悠然的唰唰响,让人感慨与时光的美好,万分羡慕。寨中有很多鲜明的特色建筑,万分不一,重重叠叠,更是与大自然的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深陷其中,唯剩惊讶与享受,在经过一个规模较小一些的鼓楼时,主人家邀请队员们进去参观,是老一代的奶奶们在用传统的织布机织布,以及梭子等,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织布的进化展,在和奶奶们的了解过程中,很惊讶于她们还保留着原有的织布方式,自己制衣,自己足食,也是乐得安在,但也听出了许多无奈,年轻一代的孩子虽然对这些有一时的兴趣,但是真正愿做起来的,没有几个,与时俱进固然好,但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同样重要啊。
最热闹的应该是著名的“百家宴”了,百家宴,是由众多的家庭煮的饭菜聚齐在一起,在当地著名的广场前,共进晚餐的宴会,很幸运的是队员们正好赶上了,百家宴是由传统的祭祀发展而来,在宴会开始之前要有“对歌”的传统,只有对歌成功,方可享受主人的尊贵邀请,随之便是敬酒了,酒是寨中独有的酿酒,醇厚而余韵无穷。在对歌的过程中,不少游客献出“真本领”,长出本地的民谣,别有一番风味,热闹非凡,在宴会的高潮,由当地人民亲自敬酒,代表他们的尊敬与热烈欢迎,完后,著名的“高山流水”便开始了,由寨民站在台阶上,挑战者需要把第一位寨民手中的竹筒酒喝完,依次而上,直到最后一位寨民手中的竹筒酒被喝完,才可成功。整个过程极具看点,其中不少游客“喝晕”,欢笑与乐语,贯穿整个宴场,直至今日,依然怀念不已。
第六站:到达的是桂林,先后拜访了桂林的东西巷,刀锋书店,靖江王城,厚博坊等,这座以旅游著名的城市,不乏许多埋藏在深巷之中的文化展览,幽静而又古补的向来往的人传替着它的历史。桂林的天气干燥而闷热,却当沉浸于这些传统物件所传替的韵味前,忘我,无论是传统字画,绣坊,还有多民族服饰,无不展现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多姿多彩,夜晚行于桂林广场。坐在亭子里静静聆听老人们的独自演奏,二胡小鼓等形成的一个小小的乐队,唱跳分工明确,沉浸其中,也许这便是时光安然,享受生活的真正模样。
还有许多,如若要写下去,怕是要十天半个月都写不完,在这次的实践中,所见所闻,均是宝藏,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队员们去重视,去传承,去发展,才可永久的流传下去,为人认知的美丽,需要队员们去创造。

手机浏览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