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观苏绣技艺 重揽枫桥水韵
2018年7月11日,这是江苏段文化遗产暑期实践调研团队到达苏州的第三天。今天我们参观的是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偶遇河海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苏绣文化调研团队,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对苏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闻名于世。苏绣因其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活泼,制作精细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中国苏绣博物馆于1986年建成,馆址原在环秀山庄内,1988年底迁于苏州景德路274号王鏊祠内。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展出大厅面积约300平方米的苏州刺绣博物馆高度概括了这漫长的苏绣艺术史,从展出的多件(资料)作品中,我们实践团队领略到了苏绣艺术的演变过程。馆内展出了许多从西汉到明清的绣品实样,还有极为珍贵的苏绣经袱。霆霆华然,脉脉神功,令组员们皆为叹服。当看到馆内展览出了一件件精品,我们不禁想到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中国艺术刺绣研究所,进一步了解苏绣的发展历程。据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 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孙权赵夫人曾绣出《山川地势图》,供孙权军旅之用。到明清二代,苏绣在原料、针法、绣工等方面的水平再上台阶,逐渐形成了 “平、齐、细、密、和、顺、光、匀”的绣技特色。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苏州人王鏊主编的《姑苏志》上对苏绣的审美作了高度概括:“精细雅洁,称苏州绣。”在苏州地方志中以第一次以文字形式正式确认了“苏绣”的风格特色,这标志着“苏绣”概念的形成。
欣赏完精细的苏绣,我们又来到了历史悠久的枫桥景区。隋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登关远眺,枫桥古镇傍水而筑,蜿蜓曲折,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俯视运河,客船渔火,舟楫往来,古镇风貌尽现眼前:小桥流水相依,古塔石桥相映,酒肆茶楼相倚,吴歌丝竹相闻。“朱楼映绿水,画舫泛碧波”,在枫桥堍游船码头,游客可乘坐古画舫,在古运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领略《枫桥夜泊》的意境。
苏绣的精细雅洁离不开运河水的滋养,枫桥的空灵飘逸少不了运河水的灵动。苏州依运河而生,运河因苏州而存,两者之间交互错杂,分不清是运河造就了苏州,还是苏州成就了运河。但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运河之水不息,苏州的非物质文化不灭。我们必须重视对苏州运河的保护,传承保护运河的职责,传承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机浏览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