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优化人居环境,其中马庄村在2019年12月24日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值此之际,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青春筑梦﹒科技领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徐州市铜山区党校副校长闫立、潘安湖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友鹏、辅导员朱春和程铄雅的带领下来到潘安湖街道,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第一期工作。
7月20日上午,队员们重走“总书记路线”,首先参观了波光粼粼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潘安湖。潘安湖是一个当代人工湖,原是徐州集团权台矿和旗山矿的采煤塌陷区域。2010年3月,贾汪区积极践行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才有了如今湖阔景美这一美丽的风景。
在当地志愿民兵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总书记路线”的第二站,参观马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党建活动室、香包大院和文化大礼堂等,切身感受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发展的新面貌。在了解马庄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88年,这一年,孟庆喜老书记提出了三个重要举措,一是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马庄通过组织学习观摩、强化考核评比、与全国百强村结对等方式,提升村干部素质能力,增强村集体经济。二是“地下积累、地上发展”,煤炭收益一半用于扩大生产,一半用于发展地面经济。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组建了运输队,又先后建起砖瓦厂、面粉厂、水泥制品厂、塑料加工厂等十多个企业。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孟庆喜意识到,挖煤虽然让钱袋子鼓了,但脑袋空了,马庄村党委决定走“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惠民”之路。村里投资3万元购买小号、长笛等西洋乐器,并编写了自己的村歌《马庄之歌》。
中药香包已然成为马庄的一大特色名片。香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香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村200余人就业,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成立了三十多年的党建活动室记录了马庄七个党支部的工作,这里还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的殷切期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接着老支书孟庆喜给我们上了一节立意深远、意义深刻的党课,了解曾经靠挖煤富了口袋,后来靠乐团富了脑袋,现在转型乡村生态旅游的村庄生态转型历程。孟庆喜书记主要为我们深入讲解了“一马当先、跃马扬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的马庄精神和“坚持以党的形象影响人,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坚持依法治村规范人,坚持用竞争的机制激励人,坚持用党的宗旨服务人,坚持用马庄精神鼓舞人”的六个坚持的深刻内涵。
下午,我们首先来到贾汪区展馆,了解到贾汪区以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牢固树立“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贾汪这个昔日煤城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蜕变。同时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种养,全力打造现代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同时将优质农产品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大洞山石榴、宗庄水蜜桃、耿集草莓等一批具有贾汪特色的农副产品。
(展馆)
接着队员们乘船抵达岛上的潘安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台戏”赫然在目,这里民俗表演不断。整个潘安小镇呈现出古色古香的氛围,令人流连忘返。
“墨上集”是一个集民俗展示、文化寻力、情景体验、互动参与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在参观老城印象园区中,我们切身感受到曾经煤矿的景象以及煤矿工人当时的生活环境。
日暮,我们走进磨石塘村,修旧如旧的石头房子,百家收集的石磨盘,保存农村特色风貌。房前屋后柏油路、青石板路、水泥路,古朴与新韵融合。近年来,贾汪区在推广马庄经验、实施乡村振兴上,涌现出“一马当先、百村争鸣”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实施的磨石塘村整治,更是与马庄形成了“西有马庄,东有磨石塘”的格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然成为磨石塘村的真实写照。当地还推出了土鸡蛋、水蜜桃等农副产品,促进经济的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今天最常看到的一句话,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贾汪区努力把这一理念化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使贾汪区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民更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同时,我们也从各个村庄的发展历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学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将责任握在手中,担当放在心头,用赤诚热血浇灌出一片美丽乡村,为祖国宏伟蓝图的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坚实的力量!

手机浏览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