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微院暑期实践“三伏烛梦,不负曙华”爱心支教社会实践简报
添加时间:2021-09-25 文章来源:青年在线


01

开始的陌生与好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代班实验老师李诚,目前就读于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是一名大二学生,很高兴和大家认识。”

这样的自我介绍,两天内重复了四次。我负责两个小班和两个大班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

初次见面,小朋友们不停地打量着我这个新来的老师,眼睛里闪烁着微光。“老师,你是教什么的?”“老师,你叫什么名字?”“老师,你会打篮球吗?”“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好奇心似乎已经让他们恨不得走上讲台对我“一探究竟”。支教的前几天,每节课都需要有几名大将(老师)镇守班级,维护课堂秩序,否则整个课堂会乱成一锅粥。有时候看着闹哄哄的教室,真的是对这群小朋友又爱又恨。只有在当了老师之后,才能体会到老师们真切的感受。 

 “好奇”是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最多的闪光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希望可以上高中、大学,问的最多的问题也是:高中的课程难不难、大学的生活好不好玩、大城市都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大千世界的向往早已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成为他们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的心灵支柱。作为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为这颗种子浇水、施肥,做一个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园丁”。


02

后来的相知与相伴

支教到了第五天,班级秩序明显好了很多。小朋友们认真听讲,面对老师的问题也愿意举手回答。作为一名老师,我的内心感到欣慰,成就感油然而生。


课堂上,我是传授知识的老师,他们是认真听教的学生;课后,我们是一起嬉戏玩耍、畅所欲言的伙伴。打篮球、打羽毛球、老鹰捉小鸡……小朋友们的小脑瓜里似乎装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永远也不会感到无聊。和他们一块玩耍也成为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一起嬉戏,一起成长,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笑声充满整个操场,我们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加深。


傍晚时分,我们会坐在篮球场边聊天。我经常会给他们说起我的大学生活以及大城市的绚烂光景。相比于直接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我更希望引起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让他们把这份向往作为努力上进的动力。

  

03

最后的道别与祝福

最后,支教在一次家访中圆满结束。这次家访,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许多小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因为害羞不敢和父母谈心。父母和孩子最亲密的关系由于缺少陪伴而在他们之间产生一堵无形的“墙”。


借此机会,我们帮助小朋友和家长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一直以来想对父母说的话,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让父母多发现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当然,家访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鞭策着我们不断探索积累教育方法。

支教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每一天的陪伴似乎都是倒计时。在知道我们要离开的消息后,小朋友们拉着我们的手问可不可以不要走。


他们的父母因为打工,平常很少在家陪伴他们,这些天我们充当了一个陪伴者的角色。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们,一切来的太快却又无法阻止。人在离别之际总是显得无助、无言。有时候驻足停望都是一种奢侈,面对小朋友们的挽留,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言语上的安慰。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遥远的距离感。社会呼吁我们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也是在呼吁我们关注国家的未来发展。孩子是国家的希望,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力是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们起到的作用是弥补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缺陷,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知晓受教育的意义。


播种才可能有收获,付出才可能有回报。做一个播种人,即使不是收获果实的人,但播下的种子总会带着希望的光芒。

04

写在结尾的话

短短的14天,我们相遇、相识、相知,从陌生人慢慢变成了无话不谈的伙伴。“成长”是这次支教的代言词。遇见你们,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时间总是飞快,离别已是常态,人生漫漫,充满了相遇与离别。这段宝贵时光会成为我们心中一段珍贵的回忆。希望你们好好努力,迎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编辑:陈嘉婧 审核:李孟杨 责编:高翔



手机浏览

297

共青团南京邮电大学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9号

邮编:210023

邮件:tuanwei@njupt.edu.cn

Copyright © 共青团南京邮电大学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Qingyou Studio.